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都说工作是学习的终结,就像人们诟病婚姻是爱情的坟墓,对于自己来说,工作问题当真如此:我的学历只有本科,毕业后再没有翻开课本的意愿,从现在国内教育的发展前沿来看,即使不算半文盲,也足以说明我的智商处于“平庸”水平;进入工作之后,说实话,“悟性”确实不尽人意,钻研业务总是比别人慢个半拍。领导希望所有员工多接触、多熟悉、多花心思在工作上,而我觉得这是劳动强度加压,认为是社会剥削的现状,经常联想起“出卖劳动力换面包“的欧洲左派名言——总之简单的分析概括,我的情商比智商更加难以恭维,甚至偏低。

然而,阴错阳差的事件发生了。智商平庸加上情商偏低的我,竟然混入了大陆业内至尊级别的财新传媒——这就好比你从隐居避世的阿巴拉契亚山村,瞬间飘移到纽约的第五大道,或者从富士山脚下的小镇,隔空穿越到东京的银座,让自己的心绪完全陷入新世界的亢奋与焦虑之中。

如果再夸张点形容,彷佛中世纪的欧洲人,在拂晓时分忽然惊醒,依稀间看到古希腊“帕台农神庙”的浮雕与立柱,在一缕晨曦的映射下,光芒万丈,瞬间照亮诸神的面庞;或者近代的东方人,在黄昏的大地上沉睡,缥缈间梦到“圆明三园”的楼榭亭台,在层层暮霭的烘托下,瞬间让自己走入天庭仙境。

当然,扣上这些帽子,有点小题大做,也没必要。财新从不依靠溢美的头衔生存,因为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,即使没有所谓的头衔,一样在读者与受众之间,当仁不让成为真正的“无冕之王”。尤其是近两年反腐打虎的报道,得到世界空前关注,而财新总是在第一时间推出“重磅”以及"独家",所以最近被粉丝赠送“带走网”的荣誉昵称(问题官员频繁被带走的播报)——对财新来讲,各界的认可远比官方加封“日报”更为神圣。

回到正题,财新真正的魅力并不仅限于此——而是企业核心文化:是公司,也是“学校”,或者说学习型组织特有的“氛围”,一种学习不会终结的氛围,一种工作学习并重的氛围,例如定期举办的“财新午餐会”以及“中国改革杂志读书会”,包括邀请众多领域的大咖级名人(相当于客座教授),经常出现听众上座率赶上大片首映的人气。所以你完全不用担心从未受过高阶的职业教育(全日制研究生),因为这里一样是全日制学习,而且无所谓脱产,两全其美,何乐不为。

中国改革读书会活动

我从2012年4月“入学”,到2014年6月“毕业”,一共26个月,主要重拾文字专业,其实只要你放空先前,从各方面着手“课程”设置,还是刚才说的——财新的氛围,就会情不自禁捧起知识,无论是网络资讯,还是纸质资源,载体并不重要,因为都可以让你由此进入学习通道;同样的原则,国别和语言一样不重要,欧美到港台,英语到日语,全球最优秀的智慧(著作与出版物)都是你的教科书。

所谓“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”的革命豪言,在这里难觅踪影,因为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,既为你所爱,也为你所用,那些“划分敌我、坚持斗争”的神逻辑,本质是一种“愚民”思维(可以参考今日之北韩),而且财新向来不屑与口号唱红的媒体同台为伍。

下面是三本不同风格和内容的外文原版书(有的已经出版过中文,可以更好对照阅读,因为中文经常翻译的不是非常严谨,只有你知道作者的原文,才能更好理解文章意思;没有中文版的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中文题材的辅证,而且21世纪必将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时代,网络结合纸质书籍,可以为自己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):

牛津大学原版 汤因比的神作「历史研究」

比上一本轻松有趣的历史书「美国和中国的初遇」

美国学者合著、便携修订版的日本历史

文字两年功课的成效,放到后面,先说“辅修”的图片摄影课程——最开始以为图片将是自己的职业,随着深入发现,摄影学科的博大精深,根本不在文字之下,自己才疏学浅难免露怯,所以很有必要引用牛光老师(财新资深摄影记者)“讲课”的语录:

一幅好的照片,实际是在讲故事,好的画面语言,胜过一切文字描述,甚至“图片标题”也显得多余——因为摄影的本质就是纪实,性质等于非虚构作品,在这个维度上,花草和风景,严格意义上只属于拍照,而非摄影;最难的题材是肖像照——因为要拍摄(讲述)出一个人“岁月的故事”,绝非易事。

我以前是个不折不扣的器材派发烧友——热衷长焦镜头(在高手和达人看来,这都算作弊行为)以及大光圈的焦外虚化(高手和达人最看不上的手段),所以拍摄无数烂片之后,反思、反省、反观,从数码到胶片入门(胶片看似淘汰的工业产品,反而最有效锻炼你静下心取景和构图),也就是培养“画面感”(这个当然最难),而且胶片相机特别是旁轴,既没有连拍,也没有自动对焦,更没有实时回放,只有“按下快门”这一个步骤和数码相机相同而已。

现在我们来说文字课程的心得,所谓文字功夫,阅读之外必须实战方能勘验。正是在这种学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下,我从2012年的9月底开始,写下第一个字,随后不久,领导建议开通财新博客,记录个人感悟的一些随笔,于是这般,至今整整两周年。 

避免大家以为财新言必称“西学”的误解,这里一样有很多人精通“国学”——所以很有必要提及王新江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,起初是我向他请教余英时(Ying-Shih Yu)的百万字著作《朱熹的历史世界》,因为实在不好懂,新江老师认为,这些海外的国学鸿儒已经有术业的根底,所以你要先从地基下手,例如先秦百家的典籍,如果过于枯燥乏味,可以先看余英时的老师“钱穆”(台湾国宝级大师)的经典书目,他向我推荐了相对浅显的《中国思想史》入门,比较有意思的是,当时并不知道现在的新工作会与此有关——也许凡事都在冥冥中吧。

请教很多老师也包括写邮件的方式,不一一例举,总之有一个感触——在任何工作中,拜师学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。

再说毕业实战,最直接的案例,是我之前找到新工作后,逐渐独自承担工作,当然是文字方面,所以这两年的所学所感,全部押在桌面上了。最近一次是访谈一位台湾的设计师,时间大约持续近三个小时,我从到家换上拖鞋,打开电脑起笔,不知经过多少个时辰,第二天上午的会议,我从包里取出三千字左右的初稿递上(没有人规定第二天必须交),我觉得这正是财新思维训练的结果(尽管新单位并不是新闻媒体)。

最后感悟一个问题,无论是员工的学习和充电,还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营,最核心的互动是“人”,而不仅仅是“做菜”本身,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,终归是人的集合、是人的思维集合、是人的智慧集合、是人的力量集合,所以这里最重要的财富,是对人的指引,让人去思考、独立思考,让人不会虚度一日,所以在这里才会有重新上学的人生“启示”——如果没有亲身经历,相信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。

谨以此文向财新的全体同仁  致以最高的敬意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征

杨征

69篇文章 8年前更新

Cirrus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