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绘卷:蘇我入鹿の暗殺  谈山神社收藏

历史的真实,不在于完美或者悲凉的结局,而冷冽于鲜血铸就的进程。中国文化(初唐遗风)在日本飞鸟时代的高潮,犹如一只被红色浸染的凤凰,掠过太平洋的上空,惊醒了梦的旅人。

乙巳之变

圣德太子试图让日本成为翱翔天际的飞鸟,不幸的是,他病逝于事业的巅峰期(公元622年),苏我家族从此一手遮天,日益威胁到圣德太子的遗产——前途未卜的天皇集权制。公元628年,推古女皇去世(日文称天皇去世为崩御),传言指定山背大兄王(圣德太子之子)继位,然而苏我氏拥立与自己血缘更近的田村皇子登基为舒明天皇(天皇世系请参见:“万世一系存疑录”)。舒明天皇在位期间,日本派出第一次遣唐使。641年,舒明天皇去世,苏我氏扶植皇后登基为皇极女皇(舒明天皇娶侄女为皇后,近亲婚姻在日本当时的宫廷比较盛行,被认为保证血统)。最终苏我氏在643年发动袭击,山背大兄王在父亲的斑鸠宫自尽,圣德太子绝嗣。

苏我氏20多年的外戚专权近乎疯狂,日文称为“悪逆無道”,更让王室的新生代力量——中大兄皇子(皇极女皇之子)视为寇仇。在一次蹴鞠比赛中,掌管祭祀礼仪的青年官吏捡到中大兄皇子踢飞的靴子,于是这名年轻人毛遂自荐,成为影响历史的关键角色——后世藤原家族的始祖中臣镰足。中大兄皇子与之不谋而合,视为知己。两人向南渊请安(见第四话遣隋使)学习中国典章制度,誓言继承圣德太子的遗志,并谋划终结苏我氏的专权。

公元645年仲夏,恰逢一次朝鲜半岛使者觐见之际,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冲进大殿,刺杀了苏我家族的首领苏我入鹿,其子逃亡后自裁,史称“乙巳之变”。苏我氏直系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,苏我氏旁系因支持皇室有功,改称石川氏,继续在朝廷任职。

大化改新

被政变惊吓的皇极女皇决定逊位,中大兄皇子推举叔父轻皇子继任,是为孝德天皇,中大兄皇子自己作为太子——实际的朝政决策者。他在“海归军团”高向玄理僧旻(南渊请安已去世)以及中臣镰足等大臣的协力下,推行彻底的改革变法。最著名的是实行唐朝的班田制租庸调制——废除贵族的土地私有和世袭,收归国有。然后将国有土地分给部民(奴隶),获得土地的部民成为中产的自耕农,直接向国家政府纳税和履行徭役。鉴于这次改革对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变化,所以得名大化改新——当时的日本开始采用年号纪元,因此第一个年号也命名为大化。

主流观点认为,大化改新标志日本正式转型为中央集权制国家(部分观点认为,日本社会体制并没有彻底变革)。请注意:日本真正崇拜的,是与世界同步的先进文化制度,很难说日本是主观自愿、甘愿被中国同化,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,日本政府开始弃东学西、脱亚入欧,即为明证。或者说,日本在某种程度上,从未被任何国家真正同化过

确立远东世界秩序的“中日第一战”

朝鲜半岛的“三国乱战”,自从国际军团的介入(隋唐、日本),可以戏虐称为第一次KOREA WAR。实际上,当时并不存在KOREA,虽然史称朝鲜三国(高句丽、百济、新罗),然而他们并非同一个政权分裂后的内战。(可参考第三话)

公元598年,高句丽一度进攻隋朝,但是旋即上书谢罪。国君高元自称“辽东粪土臣元”,并恳请国号改为“高丽”。请注意,高句丽和后来的王氏高丽——今天所说的韩国高丽王朝,是没有关联的两个政权,后者是借用前者的“品牌价值”,类似五代十国的后唐、南唐,与唐朝并无关系。为避免歧义,下文沿袭高句丽称谓。

百济与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原住民——三韩民族(部落)建立的政权,是今天朝鲜民族的直系祖先。三韩包括辰韩、马韩、弁韩。其中辰韩是新罗的前身;马韩是百济的前身,一说高句丽的王子和贵族南下,成为马韩的统治者,建立了百济王国(所以百济王室以高句丽的主体族群——“扶余”为姓氏,国号一度改为南扶余,关于扶余族请参考第三话)。百济早期与高句丽决裂,与新罗联手,但是后期与高句丽结盟,与新罗为敌;弁韩建立过一个很小的伽耶王国(朝鲜半岛南端),但是受到大和王国控制,后来被新罗吞并。经过几个世纪的融合,新罗、百济、高句丽,成为今天的KOREA高丽/朝鲜民族。

高句丽与隋朝名义上的臣属掩盖不住战争的锋芒,前者不改称霸东北亚的雄心,后者亦不忘收复汉代的疆土。公元612年开始,隋炀帝陆续发动三次进攻,均告失败。六年后,隋朝倾覆。后世分析高句丽的“国家体制形态”,比同期的百济、新罗、大和都要发达和完善,仅次于中国,足以(短期)抗衡、甚至拖垮比自己强大的政权。此时,代隋而兴的唐朝出现在人们的视野。

日本学界认为:“唐代中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文明国家”、“绚烂的世界帝国”(讲谈社《中国の歴史》第6卷)。日本也有观点主张,“唐朝政府实际是一个国际公共管理机构,各国民族都会崭露头角”。可以说,当时的唐朝与今天的美国,对于日本内心而言,多少有几分“暗合”。比如更“前卫”的观点指出——唐太宗开始的“天可汗”世界秩序,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“国家安全体系”

中日第一战:白村江之役   CG复原图

公元642年,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发动政变,杀死国王高元,扶植傀儡。(“渊”是姓氏,“盖苏文”是名。后世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,写作“泉”氏;日文记载称为“伊梨柯须弥”)。唐朝认为高句丽违反当时的普世价值,正式宣战。但是这一次,天可汗遭遇了滑铁卢——唐太宗亲征铩羽而归。不过,唐军仅损失数千,高句丽阵亡4万余。随后唐朝调整策略,先后在647至659年,打赢了五次局部战争,著名将领薛仁贵脱颖而出。

公元660年,百济与新罗交锋。新罗武烈王(金春秋)向唐朝求援。后世认为优柔无能的唐高宗,却做出了改变历史的决定:名将苏定方率10万军队(一说13万)从今天的山东威海出发,联合新罗进攻百济。结果不到10天,攻下首都泗沘城,百济国王扶余义慈被俘(百济的首都一直在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,先后建立慰礼城、熊津城,即今天的首尔/汉城与京畿道一带)。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置熊津都督府

随后发生的、改变远东各国命运的决战,先后有三次。第一次正是白江口之战(日文称为白村江,位于今天韩国西海岸的锦江)可以称作被人遗忘的“中日第一战”。此时,百济尚未“全灭”,一些流亡的百济大臣,拥立在日本的百济王子扶余丰登基。经过大化改新的大和王国决定出兵,协助百济“复国”(日本的东北亚制霸主张,类似高句丽,这也是改革的诱因之一。无论是大化改新还是明治维新,对外第一步都是出兵朝鲜半岛)。

公元661年,齐明女皇(孝德天皇已故,皇极女皇重新登基,改称齐明。日文称重新登基为重祚)宣布亲征,并移驾北九州,但在同年病故。中大兄皇子正式登基,是为天智天皇。662年,天智天皇命令大臣阿倍比罗夫率军护送百济君臣,并向新罗发起进攻,结果被唐朝熊津都督刘仁轨击退。663年,唐朝、新罗联军,与大和、百济联军,在白江口爆发决战。最终大和400余艘战船全军覆没,唐朝完胜,百济彻底灭亡。《旧唐书》记载当时的战况:“焚其舟四百艘,烟焰涨天,海水皆赤,贼众大溃”。

大和朝野闻讯惊恐不安,众人传言唐军将在九州岛登陆,天智天皇下令在濑户内海修筑工事,并在今天福冈的东部建造著名的宰府作为抵御基地(大通太,即今日太宰府,后来成为九州岛的军事中心)。667年,天智天皇迁往近江宮(位于今天本州岛滋贺县)。

我们可以发现:同样是在朝鲜半岛,同样是海上决战,人们最熟悉的日清(甲午)战争,结果却截然相反。

第二次决战是平壤之战。公元666年,失去盟友的高句丽再掀内讧,权臣渊盖苏文死去,后代争夺权势,长子投降唐朝。唐高宗下令李绩、薛仁贵“征东”。最终在668年,唐军攻克高句丽首都平壤城,国王高藏被擒,渊盖苏文的次子被押回唐朝“献礼太庙”,七百年古国高句丽灭亡。唐朝在其故地设置安东都护府,薛仁贵留守平壤,担任都护。清代的《古今图书集成》记载,公元669年,日本遣使入唐,“贺平高丽”,意图缓和双方关系。

此后,唐朝拒绝新罗统一百济故地以及高句丽部分领土的请求,新罗文武王认为唐朝背信弃义。遂从669年开始,举兵反唐,期间小规模战争不断,最后在677年,唐朝承认新罗在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治权;唐朝继续作为宗主国。(今天韩国与朝鲜极力否认,新罗带有唐朝殖民地的色彩,相关争论还有高句丽的历史归属

至此,第一次KOREA WAR落下帷幕,远东新格局基本形成(唐朝文化圈)。称霸东北亚告吹的大和王国,将会迎来怎来的命运?

壬申之乱

白江口的战败,导致天智天皇在朝野的威权受到重创,同父同母弟大海人皇子,开始活跃为政治中坚力量。但是天智天皇意欲终止“兄终弟及”的惯例,因此在671年,任命长子大友皇子太政大臣(相当于宰相),被架空的大海人皇子以出家为名,离开朝廷所在的近江,伺机而动。672年,天智天皇在近江宫离世,大友皇子登基(实际并未正式继位,《日本书纪》亦未提及,直到明治时代才追认为弘文天皇)。

根据后世文学作品《万叶集》的诗歌传说(详见第六话),壬申之乱的起因是大海人皇子报复天智天皇夺走自己的初恋情人——女诗人额田王。今天看来,浪漫的爱情或为导火索,但是大海人皇子在历史上绝非纯粹的文学青年,更像是深谙权谋的实力派野心家。

弘文天皇计划铲除叔父大海人皇子,但是皇后(大海人皇子之女,也就是弘文天皇的堂妹)派人向父亲告密。因此,大海人皇子联合不满朝廷的贵族及军队,攻打近江。弘文天皇反击,双方互有胜负,最终的濑田桥之战,朝廷军被击溃,弘文皇子自尽,史称壬申之乱。

673年,大海人皇子登基为天武天皇,朝廷迁回飞鸟净御原宫。尽管兄弟反目、叔侄相争,但是在政治上的主张,尤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上,不仅如出一辙,甚至天武天皇开始的三任天皇,是大化改新以来的集大成者。天武天皇制定了八色之姓官僚体系——彻底改革了贵族的氏姓制;近年在“奈良县飞鸟池遗迹”出土的木简,被断定属于天武天皇在位期间,是最早记载“天皇”一词的实物;公元689年,持统女皇(天武天皇的皇后,实际是天武天皇的侄女)颁布了日本第一部行政法规《飞鸟净御原令》——系唐代《贞观令》的翻版;公元701年,文武天皇(天武与持统之子)颁布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《大宝律令》(大宝是文武天皇的年号)——系唐代《永徽律》的翻版。

世界遗产“药师寺”,完整再现了白凤文化(初唐遗风)的至美。

白凤文化

大约从孝德天皇的第二个年号“白雉”开始,到天武天皇的“朱鸟”时期,大化改新的直接影响——彰显初唐遗风的大和王国,流光溢彩。应当说,整个飞鸟时代的文化,从前期的飞鸟寺、四天王寺、法隆寺,以及精美的佛像雕刻、壁画开始,到后期的药师寺,达到了日本文明开化之后的第一次高潮。后人为此纪念,称作白凤文化。

公元680年,天武天皇开始修建白凤文化的代表建筑——今天的世界遗产“药师寺”,698年,寺庙基本竣工。奈良时代进行扩建,其中“东塔”建造于730年。尽管药师寺历经多次战火的洗礼,时至今日,东塔以及东院仍然保留了一千多年的原貌——可以说,药师寺更像是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,在华丽的外衣下,浸透了历史鲜血的红色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征

杨征

69篇文章 8年前更新

Cirrus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