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地方,国王心急火燎。
有的地方,车轮滚滚向前,
火车在疾驰,战争在获胜,事业在完成。
都在别的地方,不在这里,
我们只画屏风,是的……布置屏风。
不思身后业,且偷目前安。
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,都会遵循如下的历史特点——光明与黑暗、坚韧与哀怨、荣耀与创伤、众所周知与鲜为人知;对于中国而言,日本历史更鲜明的一点,或许是“融入外界”与“自我隔离”,因为这个邻国一直在西太平洋的波涛中真实存在,然而我们总误以为他们是“翠影红霞映朝日,鸟飞不到吴天长”的神秘岛。
中日两千年 形似而神远?!
许多年以前,我在家乐福超市购买过一本、新加坡元老级外交官李炯才Lee Khoon Choy(曾担任驻日大使)的著作:《日本:神话与现实》,当时的书价不高,但是装帧精良,让人印象深刻。作者在书中不仅以外交官的视野审视日本,同时更以华人的身份,提出不少针对当代日本的独到见解,让中国人深思与探讨。他将日本比喻成双头龙(蛇),形容日本的双重形象,一头是中国人颇为熟悉的东方文明,彷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;而另一头变身为残忍的恶魔,令中国人陌生乃至仇恨。
作者对日本的民族性格,有一个重要观点,“日本决定去做的事,一定会走到尽头,即使是死路。”不过现在看来,这句话仅仅说出了日本文化内在的前半句,应当再补充后半句:“日本的执著让外界感受到一种执迷不悟,但是日本列岛的另一面,更像是一艘诡异的帆船,尽管在太平洋急速航行,然而敏感至极,一旦决定改变航向,速度是一样的果断和决绝,无论之前的航路已经走了多远”。中世纪的“大化改新”是这样,终结幕府的“明治维新”更是这样。看似截然相反的过程,实则体现的日本精神却完全一致,历史的结果也是相同——与世界同步。这也是日本与中国近代最大的区别,或者说中日两千年的对比结果:形似而神远。
如果细数日本的历史节奏,从“唐风”到“欧风”、从“汉化”到“西化”、从“驰骋上国”到“脱亚入欧”,你会发现亘古不变的是“和魂”;然而我们要说世人已经淡忘、或者故意不说的某些“常识”——日本传承至今的古典文化,确实独树一帜,但是正本清源,是古代中国的演绎和再创作;日本时刻自新的现代文化,实际秉承欧美先进文明,别无他处。近年日本过分渲染本邦文化的与众不同,不仅是对历史不负责任,甚至与当今中国一样,沦为一种拒绝世界共同价值的政治噱头。
基于以上原因,日本在隐忍与乖戾的双重国格裹挟下,如果不能清晰自视这一点——只能在惊涛骇浪中摇曳漂泊,纵有《神奈川冲浪里》的勇气,也只能在自己的世界中独舞,直到死去。也许在这个意义上,中日的内心深处反而有着冥冥中的暗合,因为日本与中国互为彼此的镜子——远东文明数千年的身影投射于此。
0
推荐